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4-08-17 17:14浏览次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创新是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今天我们请来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先生,向大家介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王部长今天带来了四位司长,这四位司长是: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先生;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先生;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先生;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科技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很高兴在全国“两会”前与大家见面,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交流。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1)

  习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科技体制和治理改革更加深化,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形成了科技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力支撑的局面,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在以下六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建设13个应用数学中心。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高速铁路、关键元器件和基础软件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批企业牵头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大专项引领重点产业跨越发展,移动通信、新药创制、核电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为5G规模化应用、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加快应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万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1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等推动形成一批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科技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2020年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6.7万人。

  三是统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形成人才快速发展“新态势”。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过480万人年。国家科技计划、重点实验室加大对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物理学菲列兹奖等国际重要奖项。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签证制度,办理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近65万张。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等初步实现改革目标。推进“揭榜挂帅”首批试点。设立科创板,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破四唯”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落实关于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等系列文件,科技界作风学风出现积极转变。

  五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打通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经费过境港澳的全流程。

  六是迅速开展新冠疫情科研应急攻关,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中国“新贡献”。动员全国科技系统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设备和试剂等方向开展抗疫攻坚。一周内完成病毒基因测序、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上市。疫苗研发5条技术路线种药物或治疗手段进入诊疗方案。参与世界卫生组织10个工作组,与美、欧、亚、非、拉美、加勒比等国家开展科技抗疫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国方案。

  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无私奉献与奋斗拼搏!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全体科技界特别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我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不到位,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生态改善、国家安全保障等对科技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科技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是无止境的,对科技创新规律性的认识和对科技创新渗透性扩散性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产业、社会、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撑引领能力,并力争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成果。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作用,以优异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下面,我很高兴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交流,谢谢各位。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2)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请问“十三五”咱们的科技创新目标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另外,科技部在支撑构建创新发展格局方面还有什么新的部署安排?谢谢。

  谢谢央视记者的问题。刚才我前面开场白时讲了一些,这里有一些数据。首先,“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强度2020年预计会达到2.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会超过60%,实现预期目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0年的第14位。整体上,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短板和弱项,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还比较薄弱。二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的能力还不够高,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还不够。同时,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怎么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还有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缺乏,以及科技界的作风学风,都需要不断提升或者改进。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围绕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的问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前沿技术部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项目。二是围绕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大规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三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应用。四是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污染防治、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五是围绕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

  我们希望,通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显著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链整体效能,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谢谢。

  习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关注到,前期国家在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刚才您也提到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破除“四唯”、改革人才评价等取得了很大进展,我想请问目前这些具体的进展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推出哪些改革举措?谢谢。

  谢谢。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所以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所以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我们坚持这样一个思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依靠科技人员,服务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具体就是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坚持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问题的实效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倡小同行评价。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并且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同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科研人员要营造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一些科研生态和服务的方式。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分类评价工作,以评价为指挥棒,评价的标准就是习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进行评价。

  一是开展“四唯”清理行动。我们这里讲的“唯论文”,这个“唯”是因为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了。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我们搞科研活动,在研究阶段,有新的发展、有新的规律总结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发表论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来并且和同行进行交流。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走向极端了,所以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不唯”,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年轻人刚开始搞科研的时候,能够写论文就是好事,高水平的科学家应该提供高水平的论文,但论文一定是自己科研活动的结晶。

  二是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很多已经当了院士、当了教授的高水平科学家,实际上他们当初在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没有今天这些帽子。现在我们强调不“唯帽子”。今后中国的科技、人类的科技都是要靠年轻人的,如果唯帽子,对人才脱颖而出是很大的一个约束,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是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帽子,更不能简单挂钩。

  三是为科研人员减负,要减轻负担,让他们专心搞科研,政府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去干扰。推进科技计划表格精简,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减少科技计划检查,促进科技信息共享。总的讲,这些改革都是通过一些小切口,能够产生对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实实在在的减轻负担和针对性的服务。在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也在增强。去年我们做了一些调研,我们新闻界也做了调研,科技部开展的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获得了很高评价,在各项改革中间反映良好的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持续深化改革,坚持改革为了科研人员,坚持改革依靠科研人员。科技部定期和不定期地听取科研人员的一些意见、建议、诉求,通过座谈会和我们主动调研等方式,及时和他们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获得感能够最大化。这样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强化科技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统筹衔接,完善细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谢谢。

  我想问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半导体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如何支持半导体的发展?你们将会将哪些项目列为关键项目?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中国的芯片研发和制造?第二个是关于中美之间的合作。美国政府封锁了部分中国企业与美国芯片供应商的业务联系,中美的大学之间一些科学合作也面临审查。请问科技部有哪些计划,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美方采取的关于半导体以及科研合作的行动。谢谢。

  谢谢彭博社这位记者的问题。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将如何支持半导体的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这个产业在信息化时代应该说是个重要的核心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非常重要的产业。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在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出台了包括财税、投融资、研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外,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中国政府始终秉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我们当然希望这种全球化、这种合作的态势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但同时,中国也会立足自身,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加强集成电路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自主权。

  在科技研发方面,我们主要聚焦集成电路、软件、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基础研究,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建设,并且加大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刚才你也提到,中美之间的合作现在有些问题,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还是希望继续推进半导体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我们强调深化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为国际企业在华投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鼓励中外企业界加强合作。同时,我们在合作中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落实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大力发展与集成电路和软件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

  总之,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必然是中国研发包括科技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们一方面愿意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个创新主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集成电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强化中国自己在这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希望有更多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的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也愿意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谢谢。

  “十三五”期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1倍,“十四五”期间科技部有没有增长的目标?会不会1倍以上?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3)

  近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基础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整个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到基础研究。谢谢。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有很多改革的新政策,我比较关注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改革。目前这方面的改革进展如何?关于我们常提到的“揭榜挂帅”和非共识项目的资助,我们科技部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另外刚才大家都提到了青年科学家,关于青年科学家有什么利好的政策?谢谢。

  谢谢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刚才志刚部长介绍的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科技计划支持形成的。“十三五”期间,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在科技计划改革方面着力破解大家长期反映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这些问题,形成了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立了更加公开透明而且是专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特别是我们加强了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建立了“三个共同”机制,即各个部门大家“共同凝练科研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想,“十四五”我们肯定还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提高我们科技计划的整体绩效。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4)

  在具体改革举措方面,第一个就是您刚才说的“揭榜挂帅”,这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在去年疫苗研发的项目当中,我们就已经实行了“揭榜挂帅”的模式,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我们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实际上,“揭榜挂帅”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紧迫需求,来设计我们的研发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军令状”等改革举措来压实责任,最后要最终用户来考核我们的成果,使我们的科技计划能够更加聚焦国家需求,更加增强攻坚能力。

  在组织好重大研发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关注非共识项目的资助。实际上这个改革的难点,就在于我们支持非共识项目,需要我们打破过去传统的做法,对非共识项目要有一定的包容度。在非共识项目的发现、遴选、资助和评价各个方面进行创新,真正支持一批具有颠覆性而且可能对未来产业变革带来巨大影响的非共识项目。

  第三是支持青年人,国家科技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行青年科学家项目。实际上,青年人已经是我们现在科技计划实施的主力军,但是我们在“十四五”要给他们搭更高、更大的平台,让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让他们独立承担任务,牵头组织国家项目,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大胆创新,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培养一批未来能够领军挂帅的青年后备军。所有这些改革的举措,我们在“十四五”今年第一批项目部署当中都会落实,也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我的问题提给王志刚部长。请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部在支持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首先,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本人也去过香港的几所大学、孵化器、青年创业高新区,他们确实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和技术创新热情,并且对于和内地共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的工作是在中央对港工作方针指引下,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助推香港科技发展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支持香港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牵头或与内地机构合作承担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支持港澳学者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并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以科研项目合作为抓手,推动内地与港澳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继续组织实施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研发项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侧重民生领域和产业化应用,鼓励香港、澳门与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是大力支持香港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载体。加强两地协同创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吸纳港澳高水平科研机构参加。推动在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布局建设一批对港澳科技合作基地。

  四是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支持香港、澳门青年创新创业,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香港、澳门高校、科研机构加入国家科技创业研修中心体系,支持香港继续举办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活动,加强与内地创业孵化载体交流合作,为香港优秀科技人员开创事业提供发展平台。策划设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组织香港青年科技人员到内地科研机构学习研究,为香港青年在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每次去香港、澳门,他们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这方面的一些专家学者,确实对于参与祖国、参与内地的科技创新热情很高,而且能力很强,他们的实验室、他们所做的成绩,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操守、国际化视野,都使我印象很深。在我们工作中,把港澳科技力量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坚定不移的,并且会创造更多机会,使他们能够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业。在这里,也向他们表示感谢。谢谢。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请问我国在布局区域创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5)

  谢谢您提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年正好是“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布局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这个布局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要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强化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这方面,希望三地能够在政策创新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有更多探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率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二是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并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重点是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事实上,近几年,国家高新区在各地的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这样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下,全国16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营业收入41.8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8.4%。所以,在未来“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推动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优化创新服务,集聚高端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和农高区发展的支持。开展县域科技创新提升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

  三是要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启动实施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科技支撑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科技支撑中部崛起、科技支撑海南开放行动等四方面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新区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和完善离岸研发中心、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飞地园区”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同时,继续深化已经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动的新疆“四方合作机制”,新疆尔自治区、科技部、中科院以及深圳通过四方合作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以及甘肃与上海张江、宁夏与东部六省市、贵州贵阳与北京中关村等的合作,增强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谢谢。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研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我国在疫苗、药物的研发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今后在健康科技支撑方面有哪些长远的布局?谢谢。

  首先非常感谢你的提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技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聚焦病毒病原学、检测技术和产品、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五个主攻方向,组织全国科研精锐力量,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取得了一批切实管用的成果,应用于抗疫之中。从第一时间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快速筛选有效药物、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疫苗的研发上市,中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展现出“抗疫硬核力量”。

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举行发布会(图6)

  习指出,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习的亲自部署、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当然更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的努力和奋斗。

  刚才你也提到,关于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什么样的进展。在疫苗研发方面,从一开始,为最大限度提高研发的成功率,我国就安排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五条技术路线并行开展研究。目前已经有17个疫苗在开展临床试验,其中7个疫苗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4个疫苗已经附条件上市,正在对全国重点人群进行接种。

  关于药物研发,从一开始是重点加强有效药物筛选工作,累计11种药物品种包括有关中药方剂纳入到治疗方案,在临床救治、阻断轻症向重症的发展、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疗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包括恢复期血浆、干细胞等新技术,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在特效药的研发方面,重点推进中和抗体的研发,目前已有7个单一品种和1个联合用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刚才您问到下一步有关工作的考虑。一是继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加强疫情发展态势研判和风险预警,加快推进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持续跟踪病毒变异及对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的长远布局。加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科研攻关体系和快速支撑机制,聚焦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生殖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任务部署。三是加快补齐病原学研究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方面的短板,让科技创新来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谢谢。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央提出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请问我国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已取得哪些重要进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已经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简单概括一下,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成果。比如,我国高质量的国际论文全球第二,这已经有几年了,还有就是12个学科的SCI论文被引次数也是全球第二,还有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已经连续两年全球第二,我们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二是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就不重复了。三是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文件,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四是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们现在有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科研基础条件方面,加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方面的建设,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

  下一步,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主要的考虑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中华民族要为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科学上的重大贡献。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在“十四五”,我们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我们将根据中央的要求,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这个方案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初步的考虑,下一步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我们要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二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三是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谢谢。

  五中全会《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请问科技部在下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要发展,本身就需要创新,企业的创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来讲,也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而企业在这方面要担当重任。近年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引导激励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加强对企业政策支持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的良好氛围,在公平竞争中激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这对各种所有制中外企业都是一样的。

  一是抓政策落实。2020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兑现减免税额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二是抓主体培育。全国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了27.5万家和22.3万家,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三是抓创新服务,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2020年,我国高企数量同比增长24%,实现营业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工业总产值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利润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高新技术企业为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在去年疫情比较严重时,首先恢复生产、恢复正增长,和去年各项企业指标相比是比较好的、最亮眼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创新仍然存在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欠缺。另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这种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机制和效果还有待加强。

  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中心,高校、科研院所跟企业联合开展的技术创新这样一种活动,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带动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的发源地。二是集聚优势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企业布局科研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特别是要引导激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以国家任务为牵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凝练和提出研发项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四是强化政策精准支持。一方面是强化已有政策落实力度,确保企业“应享尽享”。现在的政策有的需要不断完善,也有的政策还要不断落实,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另一方面,围绕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科技人员激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研究谋划一批新的政策举措,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谢谢。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请问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开放合作的关系?谢谢。

  谢谢你这个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不是权宜之计,是一以贯之、需要长期坚持的。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这一作用将会更加凸显。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更高更迫切。在新发展阶段,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就是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产业等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不断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以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科技强支撑我们国家产业强、经济强和国家强,为促进世界科技发展、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上重点领域的技术短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弯道超车”,以新的科学、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产业、新的经济。面向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建立先发优势,建立技术长板,以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

  二是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强从生产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激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刚才我们基础司司长也说了这个问题,基础研究或者说科学研究,问题不在答案,关建在于提出问题。所以说,选准问题就是方向,也就是重点。从基础研究转到技术创新,形成成果,进入产业,或者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这也是为什么说基础研究是总开关、总源头,原因就在这儿。另外基础研究不仅产生技术研究的成果,也产生科学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所以我们讲,加强基础研究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我们走向现代化科技强国是极其重要的。另外,中国到了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要有一个自主的发展、高水平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是引领型的发展,这样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也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科技贡献。

  三是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国家队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四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五是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六是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天行体育平台人才、资金统筹配置,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作风学风是科研的基石,如果作风学风不正,科研基石就不牢。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充分信任、大力激励,同时也要有约束的办法。

  关于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这两者不是对立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需要自立自强,需要自主,这样才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来开展科技的开放合作。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开放合作也做不好。另外,开放合作也是互惠的、共赢的。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科技的开放一直走在前列,我们持续为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从国际科技合作中获益良多。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愿望将会更加强烈,门会开得更大,步子会迈得更大。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在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积极开展对话交流和深度合作。比如,一是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可持续发展领域,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二是在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科技合作机制,推动开展更多务实科技合作。刚才我在开场白就说了,在疫情最严重、最较劲的时候,我们抗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各国开展抗疫科技研究和经验分享。三是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事关人类福祉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共同凝练科学问题,共同支持各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共同推动科技合作成果为各国发展和人民福祉服务,切实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使命。

  刚才主持人说,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在此,我再次对媒体各位朋友们表示感谢,希望你们继续关注、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正能量。谢谢大家!

  谢谢王部长,谢谢各位司长,谢谢各位参与今天发布会的记者,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再见!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咨询技术员 点击QQ咨询